Select Language
   
移民交了钱却迟迟没有下文,申请者能否要求移民中介退款?
来源: | 作者:dawnpartners | 发布时间: 2017-11-21 | 2513 次浏览 | 分享到:

【法律声明】

一、版权声明:本文版权由上海道恩律师事务所www.shanghai-legal.com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二、免责声明:因个案之间存在差异,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案件之证明依据。若需了解具体法律问题,请咨询律师。

   

上海道恩律师事务所近日代理了两起申请移民者(原告)因移民进展迟迟没有下文而状告移民中介(被告),要求退还中介服务费及第三方费用的案件。案件经开庭审理后,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已于二〇一七年十一月十七日作出一审判决,支持了原告退还费用的诉请。

 

【案件一】2013121日,吴先生委托妻子蒋女士与上海某移民中介公司签订《澳洲雇主担保技术移民服务委托合同》,约定委托代办澳大利亚雇主担保技术移民186/187永久居留签证事宜;又约定若上海某移民中介公司在6个月内未能为吴先生获得适合的雇主,且吴先生无意继续进行操作,上海某移民中介公司同意并于十个工作日内将已支付的服务费及雇主担保费退还吴先生。合同签订后,吴先生支付了人民币891180元、澳元20645元。20161227日,吴先生委托律师向上海某移民中介公司发送律师函解除合同,随后起诉要求退还已收取的费用。

庭审中,上海某移民中介公司辩称合同并未到履行期限且合同约定收到拒信15天才退款,目前合同还在履行中。且认为吴先生单方面解除合同,根据合同规定,不予退款且咨询费及支付给第三方的费用及已用去的费用不予退还。

一审法院审理后认为: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本案中,被告上海某移民中介公司未提供证据证明已经履行了合同义务,故原告吴先生要求解除合同并无不当,被告应按约全额退还。

 

【案件二】20131216日,翁女士与上海某移民中介公司签订《澳洲雇主担保技术移民服务委托合同》,约定委托代办澳大利亚雇主担保技术移民186永久居留签证事宜;又约定若上海某移民中介公司在2014615日之前未能为翁女士获得适合的雇主,且翁女士无意继续进行操作,上海某移民中介公司同意并于十个工作日内退还翁女士已支付的服务费(不包括人民币5000元申办费和第三方费用)及已支付的政府担保和政府提名费用。合同签订后,翁女士支付了人民币891180元、澳元19880元。但后迟迟没有进展,翁女士认为上海某移民中介公司怠于履行合同义务,提出退款要求遭到拒绝。于是委托律师提起诉讼要求退款。

庭审中,上海某移民中介公司辩称:合同约定20161215日之前翁女士获得全家绿卡,如未获得绿卡、翁女士也未通知其停止办理的,视为继续履行合同。且表示,如果翁女士要求解除合同,则人民币5000元咨询费、第三方费用及已发生的政府担保费和政府提名费用也是不予退还的。

一审法院审理后认为: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本案中,被告上海某移民中介公司未提供证据证明已经按期履行了合同义务,故原告翁女士要求退款并无不当。虽然合同约定退款不包括人民币5000元申办费和第三方费用,但被告上海某出入境服务公司未提供证据证明被告及第三方提供的任何服务,故收取费用并无依据,理应全额退还。

 

【承办律师观点】两起案件均属于移民者与移民公司之间因移民服务过程中产生争议而引发的服务合同纠纷。这类案件的普遍特征是部分申请移民者对自身是否符合移民条件及申请国的移民政策不是很了解,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盲目订立移民服务委托合同,导致合同签订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移民迟迟不能办理成功或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又未收到申请国明确拒信。这种情况下,申请移民者通常认为是移民中介机构收钱不办事,遂提出退款请求;而移民中介机构则认为目前的停滞状态并未满足合同约定的退款条件,故拒绝退款,于是争议由此产生。此外,还有些申请移民者因申请国移民政策变动而导致移民未果的情况也会引发争议。发生此类纠纷,能否达到退款的目的,主要还是看双方缔约的合同中所涉及的退款或解除条款并结合争议发生时的合同实际履行情况,并依据《合同法》第六十条、第九十四条、第九十七条等法律条文进行处理。

特别要说的是,移民申请是个漫长的过程,费用也昂贵,移民中介通常会分阶段收费,申请移民者在支付各阶段费用时,应要求移民中介出具详细的费用清单并索要付款凭据。在签订移民服务合同前,要确认对方是否为正规的中介机构,只有具有相关机构颁发的《因私出入境中介机构经营许可证》的中介,才能够办理合法的移民中介服务。双方订立的移民服务合同往往是有移民中介公司提供的,一定要事先仔细审查,对于移民项目、办理时间、办理费用、双方的权利义务和退款条件、争议管辖等事项都应进行详细约定,发生争议这些条款都有可能成为处理争议的有效依据。若争议发生后僵持不下无法协商解决的,可咨询律师并委托处理。